兒醫(yī)推薦之便秘小寶寶是需要清腸熱

編輯:曉陽

  很多小兒有便秘的問題,解便困難,便狀如“羊屎”,甚至便中帶血。小兒很難受,家長很心疼。便秘問題,病位在大腸。因腸腑為傳導之官,司傳導糟粕。又因為便燥難解,多兼喜辛熱、少疏果、熱病后、小便赤、面紅赤、舌苔黃。因此,便秘小兒是大腸熱癥。

  襁褓小兒,便秘也不少,與缺少母乳,以奶粉為主食有關(guān)。幼兒便秘,與缺少蔬果有關(guān),以精細食物為主,缺纖維素所致。

  一天,一患兒因便秘,便中帶血而上肛腸科診治,謂為肛裂。轉(zhuǎn)到我科診治,謂肛裂為繼發(fā),便秘為動因。予清熱潤腸通便法,疏處方為:知母6克、黃芩6克、厚樸6克、肉蓯蓉10克、生大黃6克、生甘草9克,水煎服6劑,便秘緩解,便血自然消除。

  另日,一患兒訴經(jīng)常便秘,常3~5天一解。平時貪玩,常忍便,又不愛吃蔬菜和水果,愛吃肉類,口氣重濁。囑多吃蔬果,如火龍果、哈密瓜以及綠色蔬菜。再開處方:麻仁軟膠囊,劑量可以按效果自行調(diào)整,小兒不會吞服可以切破沖服。

  麻仁丸組成為:麻仁、白芍、枳實、大黃、厚樸、杏仁,方劑來自漢代醫(yī)家張仲景《傷寒論》。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方劑,療效卓著,從而感嘆祖國醫(yī)學之源遠流長。

  又一日,接診一襁褓小兒,牛奶喂養(yǎng),腹脹,解便困難。治療需要理氣導滯、清熱通腑,方劑予以:沉香3克、木香6克、厚樸6克、炒萊菔子9克、炒牽牛子6克,選用免煎顆粒劑開水沖服,以便攜帶和調(diào)配。

  有些小兒因發(fā)熱正在吃藥打針,又伴有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中醫(yī)學認為是肺熱兼腸熱,這個時候加服中藥以清熱通下,對感染的恢復很有作用,稱為“釜底抽薪”法。中成藥黃梔花口服液的組成是:黃芩、金銀花、梔子、大黃,可以看出其方意來自宋代醫(y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所載“涼膈散”的組方意圖,包含有清肺熱瀉腸熱的配伍意義,用于小兒外感熱證,癥見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心煩、口渴、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等。可見許多現(xiàn)代中成藥都與古方一脈相承,從中揭示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guān)系。

  便秘首選食療,如涼水蜂蜜、玉米汁、紅蘋果泥、油脂、蔬菜湯等。可以配合腹部按摩。

  下面開一張一般服用的清腸熱方,適合便少、口唇紅赤,不妨試試無礙(以6歲為例):藿香6克、黃連1克、知母6克、淡竹葉10克、厚樸6克、炒山楂12克、生甘草6克。常用成藥為:一清膠囊、清開靈顆粒、黃連上清丸。單方為:黃連、炒牽牛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