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細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BV)是一種由陰道加特納菌和一些壓氧菌的混合感染,導致陰道內(nèi)微生態(tài)平衡失調(diào),引起的陰道分泌物增多,白帶有魚腥臭味及外陰瘙癢灼熱的綜合征。可分為嗜血桿菌性陰道炎、棒狀桿菌陰道炎、壓氧菌性陰道病炎、加特納菌性陰道炎等。本病也可通過性接觸傳染,在性關(guān)系混亂的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分泌物涂片檢查可發(fā)現(xiàn)大量膿球,找到致病菌。
正常育齡婦女在內(nèi)分泌激素的作用下陰道上皮細胞增生其表層細胞含有豐富的糖原,非常有利于兼氧乳酸桿菌的生長,這種細菌占陰道的90%以上。這種乳酸桿菌大量存在就抑制了其他致病菌的生長,在陰道形成了一個正常的生態(tài)平衡。當乳酸桿菌的生長因為各種因素受到抑制時,
人體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陰道上皮萎縮,細胞糖原減少不利于乳酸桿菌生長。大量使用抗生素或用堿性液體過度沖洗陰道也會抑制乳酸桿菌的生長。性亂性交頻繁(因精液pH為7.2-7.8)等導致致病性厭氧菌和加特納菌大量繁殖引,起陰道微生物生態(tài)平衡失調(diào),兼氧性乳酸桿菌減少,最終導致細菌性陰道病。
想要徹底根治,首先要了解細菌性陰道炎的病因,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加有目的性地做好預防工作。
1、間接接觸感染
接觸被細菌污染的公共廁所的坐便器、浴盆、浴池坐椅、毛巾,使用不潔衛(wèi)生紙,都可以造成感染。
2、性傳遞
是導致發(fā)病的原因之一,女方有癥狀者至少有10%的男方有細菌性尿道炎。
3、大量服用抗生素
抗生素改變了陰道的微環(huán)境,致病的細菌病原體大量繁殖,導致局部的細菌性陰道炎發(fā)作。
4、過度講究衛(wèi)生
有些女性為了保持衛(wèi)生,經(jīng)常采用藥用洗液來灌洗陰道,很容易破壞陰道的酸堿環(huán)境,容易感染上細菌性陰道炎。
10%~50%的患者并不會出現(xiàn)特別明顯的不良癥狀,有癥狀者通常會有魚腥臭味的灰白色的白帶,并伴有陰道灼熱感的瘙癢感。
需要注意的是,白帶增多并不是特有的細菌性陰道炎的癥狀,如淋病、霉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都可能出現(xiàn)白帶增多的臨床癥狀。細菌性陰道炎的患者多為育齡婦女,起病緩慢,自覺癥狀不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白帶增多。陰道分泌物檢查有如下特點:①pH值達5.0~5.5,比正常高。②白帶為灰色或灰綠色,均質(zhì),如面糊樣黏稠度,可有氣泡。③有爛魚樣惡臭。婦女月經(jīng)后或性交后惡臭加重,性伴侶生殖器也可發(fā)出同樣的惡臭味。④合并滴蟲或念珠菌感染者可出現(xiàn)外陰瘙癢、陰道燒灼感或性交疼痛等。
細菌性陰道炎常??珊喜⑵渌幍佬詡鞑ゼ膊。渑R床表現(xiàn)可受到合并癥的影響而有所不同。當合并淋球菌感染時,陰道分泌物表現(xiàn)為明顯膿性并可出現(xiàn)尿痛、排尿困難等尿路刺激癥狀;合并滴蟲感染時,可出現(xiàn)泡沫狀陰道分泌物,瘙癢加劇,呈奇癢;合并念珠菌感染時,陰道分泌物可呈現(xiàn)為凝乳狀或豆腐渣樣。
細菌性陰道炎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局部療法、合并癥治療和性伴侶治療。
1、一般治療
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搔抓。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勤換內(nèi)褲,用溫水洗滌,不可與其他衣物混合洗,避免交叉感染。
2、藥物治療
(1)甲硝唑 目前認為有可靠療效,每日2次,連服7天。
(2)甲帕霉素(克霉靈) 共用3日。
(3)甲砜霉素(喜霉素) 對多種革蘭陰性及陽性菌有效,且對厭氧菌生長有良好療效,也可選用。
(4)尚可選用潔霉素及氨芐青霉素。近年來,主張對無癥狀者不需治療。
3、局部療法
可使用外用藥物治療,如甲硝唑栓,每晚1次,連用7日。
4、合并癥治療
檢出其他病原體者,針對其他病原體用藥,避免濫用抗生素。注意全身情況用藥,可同時給予支持及免疫療法,注意藥物不良反應。
5、性伴侶治療
男性性伴侶同時予以治療。
細菌性陰道炎對女性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日常要做好細菌性陰道炎的預防。以下是細菌性陰道炎的七大預防方法:
1、性生活盡量使用避孕套,預防交叉感染,確診后應與性伴侶共同診治。
2、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規(guī)律起居飲食,宜清淡飲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經(jīng)常鍛煉身體,提高機體免疫力。
3、積極治療糖尿病、手癬、腳癬。
4、接受正規(guī)治療后,應于每次月經(jīng)干凈后定期復查,必要時進行鞏固治療,復查均正常后方可視為治愈。
5、注意個人衛(wèi)生,每日使用溫水清洗外陰,不要用各種洗液、藥水沖洗外陰及陰道。
6、不用衛(wèi)生護墊,每天更換內(nèi)褲,穿純棉內(nèi)褲,保持外陰清潔、干燥,內(nèi)褲不與其他衣物混洗,洗后最好在陽光下曬干。
7、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因桑拿、游泳以及使用公共衛(wèi)浴物品而引起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