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有兩種,其中一種葉背紫色,有芳香清甘之味,常用此種鮮紫蘇葉和嫩姜搗爛加鹽拌白切豬肉,白切鴨肉食用;或用鮮紫蘇葉加大蒜頭,食鹽搗爛為涼拌菜食用。有行氣健胃,幫助消化,發(fā)汗祛寒之作用。 民間常用鮮蘇葉煎炒田螺,一方面取其芳香辟腥,使之可口,另一方面亦是取其解毒的作用。紫蘇在中國常用中藥,而日本人多用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魚片時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在我國少數(shù)地區(qū)也有用它作蔬菜或入茶。紫蘇葉也叫蘇葉,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能,主治風寒感冒、咳嗽、胸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癥。種子也稱蘇子,有鎮(zhèn)咳平喘、社痰的功能。紫蘇全草可蒸餾紫蘇油,種子出的油也稱蘇子油,長期食用蘇子油對治療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顯療效。
食療作用,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理氣和中,安胎,解毒;
采集:在9月上旬(白露前后)枝葉茂盛花序剛長出時采收,置通風處陰干,然后將葉子采下。
藥材:干燥完整的葉呈卵形或圓卵形,多數(shù)皺縮卷曲,或已破碎,兩面均棕紫色,或上面灰綠色,下面棕紫色,兩面均有稀毛;先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近圓形,有柄,質(zhì)薄而脆。切碎品多混有細小莖枝。莖四方形,有槽,外皮黃紫色,有時剝落,木質(zhì)部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氣芳香,味微辛。以葉大、色紫、不碎、香氣濃、無枝梗者為佳。
藥名:紫蘇葉 別名:蘇葉
性味:辛,微溫,無毒
歸經(jīng): 脾經(jīng)、肺經(jīng)二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表,散寒,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fā)熱,咳嗽,頭痛無汗,氣喘,胸腹脹滿,嘔惡腹瀉,咽中梗阻,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毒。,癰瘡蛇毒辣。
用于感冒風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本品能發(fā)散表寒,開宣肺氣,可與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jié)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又用于妊娠嘔吐,胸腹?jié)M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用于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①《別錄》:"主下氣,除寒中。"②孟詵:"除寒熱,治冷氣。"③《日華子本草》:"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zhuǎn)筋,開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氣,止腳氣。"④《本草圖經(jīng)》:"通心經(jīng),益脾胃。"⑤《履巉巖本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煎湯洗之。"⑥《滇南本草》:"發(fā)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⑦《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⑧《本草逢原》:"能散血脈之邪。"
藥用
1、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毒。用于感冒風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
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jié)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
3.用于妊娠嘔吐,胸腹?jié)M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
4.用于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