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哭,我哭,我大哭!──應用“強化定律”矯正孩子的行為
凱倫3歲時,會說很多話了,而且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高峰期,她整天都在咿咿呀呀地發(fā)現(xiàn)和熟悉語言。
她的母親忙著做家務,大部分時間都不去注意她在說什么。只有當凱倫非常不安地尖叫、大喊或者用非常令人心煩的聲音說話時,母親才會去關心發(fā)生了什么問題,察看她有什么需要。
這樣的母子互動行為發(fā)生了幾次以后,凱倫就學會了用尖叫或不正常的聲音去吸引母親的注意。有一天她的母親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女兒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變成了一個愛哭鬧的孩子。她煩惱地跟別的母親抱怨凱倫的這種行為,殊不知正是她自己的做法造成了這種局面。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曾用白鼠做過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經典實驗。他把一只白鼠放入實驗箱內,當它偶然踩在杠桿上時,立刻有一顆食丸滾入食物盤,對它的這個動作進行獎勵(強化)。幾次過后,白鼠踩杠桿的頻率增加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原理:強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斯金納認為:如果人們在無意中做出某種行為之后得到了獎賞,人們以后就會多做出這類行為;如果人們無意中做出的某種行為導致了懲罰,則以后會盡量回避這種行為。
人生第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可能要數(shù)嬰兒的哭聲和父母對哭聲的反應之間的聯(lián)系了。啼哭是嬰兒進行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哭聲,父母可以知道他們餓了、累了、感到不適、或是尿布濕了,從而滿足他們的需要。正常的哭聲是嬰兒生存的條件,我們不能也不想消除它。但是我們確實可以通過合適的強化,來告訴他們什么是合理的需求。如果每次只要嬰兒一哭,父母就馬上抱起他們或是晃動搖籃,他們就會很快注意到眼淚和父母注意力之間的聯(lián)系。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對嬰兒的哭聲區(qū)別處理,他們就會逐漸認識到什么時候該哭,什么時候哭也沒有用。
再看凱倫的例子。為什么凱倫在有需要的時候不肯用正常的口氣和聲音來說話?為什么她會變成一個愛哭鬧的孩子?正是因為她的母親強化了她的哭鬧行為!當凱倫發(fā)現(xiàn)每次她哭鬧尖叫的時候都會引起母親的注意,她的哭鬧行為自然而然被強化了。當然,行為能被強化,也就能被消退。了解以下關于強化的定律,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有章可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