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是與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應(yīng)運而生的。我們做任何事都循著一個約定俗成的軌跡,而不是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隨意馳騁,這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但是,我們在遵守規(guī)則的同時務(wù)必弄清一件事:駿馬需要的是韁繩還是鎖鏈?
韁繩能夠讓駿馬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跑得更長、更遠;鎖鏈只能讓駿馬寸步難行。顯然,駿馬需要韁繩。
回到教育孩子的話題上,我們應(yīng)該用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這根“韁繩”約束、引導(dǎo)孩子,而不能用“鎖鏈”將他“綁架”起來限制他的健康成長。這個“鎖鏈”是什么?是被我們格式化的某一條規(guī)范以及規(guī)范的某個單一側(cè)面。這層意思,通過下面的小故事,會讓我們有更加形象、直觀的領(lǐng)悟。
分蘋果的故事
一位美國著名心理學(xué)家做過這樣一項研究:在全美挑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以及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請他們分別談?wù)勀赣H對他們的影響。結(jié)果,有兩個人碰巧都講到了小時候母親為他們分蘋果的故事。而這兩個人中,又剛好一位是成功人士――白宮著名發(fā)言人,一位是有犯罪記錄的人――正在服刑的犯人。現(xiàn)在,讓我們來聽聽他們倆的故事。
那位犯人是這樣講的:
在我8歲那年,有一天,我的母親給我和弟弟拿來了幾個紅紅綠綠、大大小小的蘋果。我一眼就看中了其中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我剛要開口,卻被弟弟搶先了一步:“媽媽,我要那個又大又紅的!”
母親一聽,嚴厲地沖著弟弟批評道:“不懂事!把好東西讓給別人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聽到母親這樣說,我暗自慶幸自己幸虧沒有先開口,于是,我趕忙“聰明地”說:“媽媽,我要那個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給弟弟?!?
母親見我這么“懂事”,高興極了,不僅當(dāng)即表揚了我,還把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作為獎勵給了我。從那以后,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要說謊。慢慢地,我不僅學(xué)會了騙東西,還學(xué)會了偷、搶、打架,總之,為了自己想要的,我總是不擇手段,最后終于被送進了監(jiān)獄。
這個故事和“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都講謙讓,但是二者是有區(qū)別的,當(dāng)年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把小梨留給自己吃的時候,可完全是這個孩子自愿、自發(fā)的行為,并非是父親強迫他做的!上述那位犯人的母親卻是在強制一個懵懂的孩童去做一個“好孩子”,因為在這位母親看來,只有“把好東西讓給別人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所謂“聞道有先后”,這世間的每一個道理都是孩子在成長中,在恰當(dāng)?shù)臅r間、恰當(dāng)?shù)牡攸c,一點一點明白、一步一步構(gòu)建的;每一種美德也都是在恰當(dāng)?shù)臅r間、恰當(dāng)?shù)牡攸c,一點一點領(lǐng)悟、一步一步形成的。為什么家長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情和喜好,生搬硬套地強加給孩子,并強制孩子必須在指定的時間、指定的地點非接受不可呢?再者說,道德的標準決不僅僅只有一條,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從“犯人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只謙讓,誠實也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母親看到孩子想要大蘋果就僅僅想到謙讓的問題,卻忽視了孩子是在講真話,是誠實的表現(xiàn),這無疑是不全面、不客觀、顧此失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