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媽愛說笑
老師問在上課時總是不停地在座位上動來動去的阿耀:
“你長大后想要做什么?”
阿耀:“開飛機?!?
“嗯,挺好!”老師說,“但至少你現(xiàn)在得先學會,用安全帶把自己給扣緊在座位上啊!”
郜媽侃一侃
要不注意到“愛爸爸”,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愛爸爸”并不姓“愛”,他那優(yōu)秀的兒子也不姓“愛”,但是只要你看過“愛爸爸”,就會發(fā)現(xiàn)他簡直就是創(chuàng)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的翻版。
“愛爸爸”有一頭跟愛因斯坦一模一樣的灰白亂發(fā)。如果在跟他有一點認識后,你會更加相信――“愛爸爸”絕絕對對與愛因斯坦有“基因關系”!
因為,他們對“實驗研究”有同樣瘋狂的熱情。
只不過,愛因斯坦專注的是科學上的“實驗研究”,“愛爸爸”專注的卻是對兒子學習上的“實驗研究”。
“愛爸爸”是如何對兒子的學習進行“實驗研究”的呢?先得從他做爸爸的“背景”說起。
到了56歲才好不容易“老蚌生珠”,哦不!應該是“老來得子”的“愛爸爸”,很重視專家們所說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不能重新來過”,和推銷奶粉的廣告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作出一個重大的決定――
辭掉工作回家做奶爸!
“愛爸爸”辭掉的工作可不是普通的工作,而是月收入有十來萬、上下班有司機替他開車、進辦公室時會有好多人站起來向他鞠躬的總――經(jīng)――理喲!
“愛爸爸”辭職后,把管理大公司的那一套拿來管理他兒子,從喂奶、洗澡、上廁所、睡覺……這些生活習慣的訓練,到何時該放什么音樂、讀怎樣的書籍、玩什么游戲、做什么運動……德智體方面的培育,都是一套套地先擬企劃,再沙盤推演、實際執(zhí)行。
可是他那兒子“小愛愛”也像愛因斯坦所研究的科學項目般,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小愛愛”在上幼兒園不到一個星期,就遭到幼兒園老師的“退貨”,因為他打遍園中無敵手,許多孩子都被他打得不愿來上學了。
愛爸爸牽著被老師視作“不良品”的兒子,連續(xù)轉了幾家幼兒園,也通通過不了“試用期”。
因為“小愛愛”總是無法像其它孩子般能乖乖坐著,而是喜歡站起來跑跑跳跳、東摸西摸和找人講話,這樣“惹人煩”的舉動,自然會讓小朋友不爽,很容易就引起先動口再動手的混亂。
有好幾位老師都跟他說:“帶你兒子去看小兒心理醫(yī)生吧,他一定有多動癥。”
傷心卻不死心的愛爸爸堅信自己的孩子沒有“多動癥”,只是比一般孩子活潑頑皮了一點。為了證實他自己的想法,他還是帶孩子去看了小兒心理醫(yī)生。
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明了,原來他家“小愛愛”的類型,不是一般學校喜歡的傳統(tǒng)的乖寶寶類型,“小愛愛”是屬于那種“動覺型”的孩子。
這種“動覺型”的孩子,必須通過身體的活動和直接的參與來學習,所以他們往往會“不安于座”。
另外還有“視覺型”――
喜歡看圖畫、表格或影片來學習。
“聽覺型”――
偏愛以聽錄音帶、演講、辯論或口語教學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