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答我:“柏老師,我害怕。我害怕自己控制不住,會像父親對我那樣對孩子。在我結婚的那幾年里,我最恐懼的事就是發(fā)現我像父親。我受不了我丈夫吃飯的時候筷子上粘著飯粒,我受不了孩子不把奶瓶里的奶喝干凈,受不了她弄臟衣服。丈夫上廁所喜歡拿一本書進去看,一上就是很長時間。那段時間里,我就會如坐針氈,很不舒服。有一次我和丈夫大吵一架,起因只是他洗碗以后沒把碗放在正確的位置……我覺得我有病,所以我不能接近孩子,我怕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這份恐懼,常人難以理解。這份恐懼,卻又那樣真實。
很多咨詢者會在工作室里哭泣,宣泄他們被壓抑已久的情緒。但這位女士,在說起自己的故事時,自始至終都是那樣平靜。她一直在重復一句話:“我的心已經死了?!?
我問她:“為什么你離婚以后要和父親一起???難道你沒想過自己獨立生活?”
她說:“這種情感你可能無法理解,我是父親教育出來的,我對他有責任。我媽媽去世以后,他很孤獨,脾氣又壞,趕走了十幾個保姆,除了我沒人受得了他。我只能照顧他,直到他死。”
其實,對劉女士的選擇,我并不覺得意外。
就像雨薇,她也曾經試圖反抗,最后卻發(fā)現,還是生活在父親的控制之下,最為省力和安全。
父親對她們的控制,深入骨髓,最后,已經成了她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多少句類似的話?
“這都是為你好?!?
“爸媽絕對不會害你?!?
“你長大了,自己當了父母,就會明白我們的苦心?!?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每個人都有控制欲。如果是陌生人試圖控制我們的行為,我們一定會反抗。
可是,當控制者是父母,受控者是子女,這種控制就變得隱蔽、狡猾,同時也更為強大。
因為,這份控制是在愛的名義下實施。
最深刻的控制是精神上的控制。
最無形的控制是讓你與控制者成為一體。
最可怕的控制是你心甘情愿被控制,用自己的人生,為控制者陪葬。
因為你無法戰(zhàn)勝自己內心最強烈的恐懼:掙脫控制,就會失去愛。
========================================
【連載預告】
“在我的咨詢者中,有一位中年男士,他是送自己的兒子來接受咨詢,但最后發(fā)現,原來自己也需要心理治療。”
下期聽聽柏燕誼分析為什么說“控制并不是強者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