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為何不可缺少
為何母親不可以取代父親?心理學專家從男性與女性的不同心理進行分析:“父親和母親對子女的影響是不同的。男性總體上比女性粗心,他們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長的‘主干’,母親的細心則提供了枝葉與養(yǎng)分,只有粗細結合,孩子這棵‘樹苗’才會長得主干挺拔同時枝繁葉茂?!?/p>
再如,父親膽大,有利于維護孩子的探求欲與好奇心;母親相對膽小,所以顯得安全?!斑@是一對矛盾,但都是需要的。過多的安全使我們不能冒險,也就缺少創(chuàng)造,所以母親的過度補償會讓孩子出現問題?!绷硗?,男性活動范圍大、內容多,可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外部環(huán)境;女性活動范圍小,更傾向于觀察細節(jié),會培養(yǎng)孩子觀察的能力、體驗更加深刻。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
“有位女大學生快畢業(yè)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該與男人還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雙性戀,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她的性別認同感沒有建立?!边@則病例說明,父母應樹立孩子的性別模板,我們將來能否在社會中建立起身份認同,取決于我們是否建立起性別認同感,顯然,父親的缺失會讓孩子的性別認同、繼而是身份認同出現問題,也就難以適應社會。
家庭教育應“宜粗不宜細”,分清“主干與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教育是父母雙方的責任,父親不要放權,母親也不應爭權。但在單親或者分居的狀況下,孩子會缺乏父親的教育,這時該怎么辦?楊洪認為,此時母親千萬不要去亂填補,寧缺毋濫,而且孩子對男性的學習,并非一定要來自父親,這種狀況下的孩子一樣可以健康成長,因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鑒或者替代父親的榜樣,可讓孩子多接觸一些男性親屬,逐漸學習,社會更是一個廣闊天地,提供了很多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