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教孩子正確分辨“爭”與“讓”
1、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與小伙伴爭搶玩具,不愿分享,很多麻麻擔心孩子犯錯,擔心孩子日后成為不受歡迎的人,于是忍不住在一邊不停地教孩子分享,指責孩子的“不良行為”。而當孩子謙讓、禮讓,不爭不搶的時候,麻麻又擔心孩子吃虧,日后在工作中、在社會里沒有競爭意識,于是鼓動孩子去“爭”、去“搶”。
然而,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學習能力,他們能夠在生活中的每一個事件中看到自己的行為對事件的影響,以及對其他人的影響,從而總結判斷自己行為的正確與否,在日后遇到類似事件時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修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判斷、總結和修正過程中,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歷練,從而變得更加寬容、豁達、睿智。
所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麻麻請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能夠解決當下的矛盾與沖突,并且相信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有所收獲。而不是過多地指點(尤其是不一定正確的指點),讓孩子在你的指點下盲目順從而毫無收獲。只要記住,你不可能指點孩子一輩子。
2、問問孩子:“你快樂嗎?”
當孩子跟小伙伴發(fā)生爭搶時,當孩子在給長輩挑大梨子還是小梨子的問題上出現心理矛盾時,麻麻可以問問孩子:“自己一個人玩玩具比較快樂,還是把玩具讓給小伙伴玩更快樂”“自己吃大梨子更快樂,還是讓長輩吃更快樂”。這是讓孩子在自我意識和人際交往兩者之間作出平衡的一個過程。無論孩子作出怎樣的回答和選擇,都沒有對與錯之分。
如果孩子認識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認為把玩具讓給小伙伴玩,甚至自己和小伙伴一起玩,這樣他會感到更開心,那就鼓勵他去“讓”。而相反,如果孩子認為自己需要一段獨處的時光,覺得自己玩自己的玩具更開心,而對于被迫把玩具讓給小伙伴而感到心不甘情不愿,那不如鼓勵他去把玩具“爭”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