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Are you ready?

編輯:靜渝

  父母可以怎么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作對,只是處于身心遽變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認為,孩子因為年紀小,難以清楚表達心中想法。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在路上看見迎面而來的大哥哥手中的氣球很漂亮,也想要,可是不知道怎么講,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生氣了。遇到這些不明所以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因為孩子很難說清楚的,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面對正在發(fā)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jīng)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xiàn)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zhuǎn)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dǎo)他說出感覺,并轉(zhuǎn)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xiàn)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重要發(fā)展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fā)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guān)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zhuǎn)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怎么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fā)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這時期,只要孩子有自發(fā)性探索的欲望,表示他的心理有一定成熟度,如果嘗試的事不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傷害,就容許孩子盡情探索吧。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huán)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櫥柜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柜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柜。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辨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并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并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分享到: